<h1>中国书画网</h1>
首 页
网站简介
历代书画家
近现代名家
当代名家
院士展厅
分类展厅
书画销售
人体艺术
书画知识
联系我们
 
书画知识
+ 国画知识
+ 文房四宝
+ 书法知识
+ 油画知识
+ 书画鉴赏
+ 国画流派
+ 收藏知识
+ 中国书法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介绍
+ 中国美术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介绍
+ 书画百科
参展指南
我要参展
参展须知
 
 
 您现在的位置: 大中华书画网 >> 书画知识 - 华君武自称“大愚若智”

华君武自称“大愚若智”

出自:人民日报海外版    发表时间:2010/6/26 0:04:41    点击率:6309

  人有智愚之分,智愚又有藏在心里和露在脸上之分。有的人看着聪明,实际上也聪明,像孔明先生,长身玉立,器宇轩昂,真有经天纬地之才,这叫“大智若智”。有的人看着像个傻子,实际上还就是个傻子,像晋惠帝司马衷,这叫“大愚若愚”。这两种人,一目了然,没什么好说的。值得说道琢磨的,倒是另外两种人:一种人内心极聪明睿智,脸上却显得愚鲁木讷,人称“大智若愚”;还有一种人,貌似聪明,心里却是一堆乱草,整个一绣花枕头,这叫“大愚若智”。  

  “大智若愚”,是许多人刻意追求的境界,如果自己力有不逮,那么希望就寄托在子女身上,因而我们就常碰到以“若愚”命名的人。“大愚若智”,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避而远之,聪明面孔糊涂心肠的人,结果不是一事无成,就是处处碰壁,所以,从来没听说有谁叫自己“若智”或给子女取名“若智”的。

  然而,刚刚仙逝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却反其道而行之,自称自己是“大愚若智”,并请人刻了一方闲章,上书“大愚若智”四个字,时时把玩摩弄,以提醒自己不要重犯当年“若智”的错误。原来,华君武在1957年反右的时候,画过一些错误的漫画,在报上讽刺过胡风、浦熙修等一些被冤枉的同志,伤害了本不该伤害的人。每提起此事,华老便悔恨不已,他多次对人表示:“我当时这样做,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积极、进步,应该说是有私心的。看起来好像很聪明,其实很蠢!所以我说,自己那一段就是大愚若智。”为了记取这段教训,他专门刻了一枚“大愚若智”的闲章。

  华老刻章嘲弄自己“大愚若智”,说明他心底无私,说明他已经由昔日的“若智”变成了真正的“大智”了。正如罗素所言:“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。”我们看华老晚年来那些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的漫画,果然是刺人刺鬼刺神,锋利无比;劝世醒世警世,古道热肠。寥寥数笔,世风百态跃然纸上;随意勾画,便可见智慧光芒。

  蒙田说:“最聪明的人,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明的。”敢于嘲笑自己“若智”的,未必就“弱智”,而自作聪明不承认自己“若智”的,倒十有八九还就是“弱智”。20世纪50年代,那些根本不懂人口理论,甚至从未听说过计划生育的人,批起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,竟也能滔滔不绝,口若悬河。如今回头看看,不论当事者还是旁观者,都会为那时的无知却又大胆、弱智却故作聪明而吃惊。

  德谟克利特说过:“智慧有三果:一是思虑周到,二是语言得当,三是行为公正。”以此标准观照,睿智与弱智的人会永远共存,“大智若愚”与“大愚若智”的人也会始终同在。当然,随着全人类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,大智若愚者会日见其多,大愚若智者也会逐渐减少,但不可能绝迹。近看一个电视节目,神采飞扬的女主持人提问嘉宾: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是何人诗句?嘉宾答曰:苏东坡。女主持得意洋洋说:“错了,是苏轼,不是苏东坡!”如果您还不明白什么是“大愚若智”的话,那么就请看看这位女主持的精彩表演吧。 陈鲁民


 
 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广告联系 | 本站章程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访客留言 | 联系方式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© 2008 -2010 汉唐书画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93847号-1 
总部:中国·北京 事业发展部:广东·惠州  联系电话:0752-2356123 邮箱:zhsh5000@163.com
中国文明网